樂施會於9月19日所公布的《2023香港貧窮狀況研究: 復疫時期的兩極化復原》, 分析了香港政府的數據資料,發現今年第一季的香港貧窮率為20%。這意味著超過136萬的香港市民正面對貧困的困境。該報告揭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最貧窮的10%住戶的月均收入只有2300元,而最富裕的10%住戶則達到132,600元,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至57.7倍,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差距。作為對比,2019年疫情前,最貧窮的10%住戶的月收入是3500元,與最富裕的10%住戶的13萬元之間的差距是34.3倍。

在2023年第一季的就業人口中,約有20萬人,或6.4%的人處於所謂的「在職貧窮」狀態。根據報告,這些在職貧窮的人中有84.1%從事的是低技術工作。而在這些在職貧窮的人群中,「零售、住宿以及餐飲服務」行業的工作者所佔比例最高,達到26.6%。

 

圖片擷取自網絡

樂施會的港澳台項目總監黃碩紅解釋,這樣的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是底層工作的減少和最低工資增長速度跟不上通貨膨脹。她指出,在疫情期間,雖然產生了像清潔工和隔離設施工作人員等的底層工作,但這些職位在疫情過後就不再存在。此外,疫情過後,像收銀員和侍應這些職位也逐漸被機械化,進一步減少了基層工作的數量。黃碩紅還提到,雖然今年政府把最低工資提高到了40元,但在此之前的三年內都沒有調整,這使得最低工資的增長未能跟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對於非經濟活躍的人口,其貧困率已從2019年的29.9%增加到本年第一季的32.4%。其中,由於「退休」而成為非經濟活躍人口的比例在2019年是54.5%,而今年這一比例已增至60.5%,代表約有51萬的長者處於貧窮狀態。

樂施會的助理研究及倡議經理梁名峰指出,要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必須首先解決長者貧窮的問題。他還提及,日本在疫情後的經濟復蘇之所以較快,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投資在了「銀色經濟」。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香港也應該考慮更好地利用「銀色經濟」的潛力。

樂施會建議 政府,在考慮引入外來勞工前,應先確保基層市民有足夠的就業機會。該組織建議政府應該每年對最低工資進行調整,根據今年的通脹情況,該工資不應低於48.5元/小時。同時,他們主張推動所謂的「生活工資」,意即勞工所獲得的工資不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還能保障其過上更好的生活,建議的金額是每小時至少60.1元。

此外,樂施會還提出其他建議,如依據各區人口規模,將「社區客廳」計劃擴大到全港18區,以舒緩籠屋住戶的困境。在提高勞動力方面,他們主張增加兒童照顧服務,並設立「虛市種子基金」,激勵更多女性和其他潛在勞動者參與虛市活動,以促進社區的經濟發展。

圖片擷取自網絡

Pin It on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