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家用似乎早已不是單靠感情維繫的默契,而是逐漸形成一種有「標準」可循的社會常態。從年輕打工仔到即將退休的家庭支柱,「每月應該給多少家用?」這個問題,不但困擾不少子女,也讓許多父母感到兩難。
隨著最新調查結果出爐,2025年香港的「家用公價」已悄然成形,不妨一起看看你的家用數字,在全港打工仔中算是大方還是節儉。

(圖片來源:網路)
月入與家用成正比?2025年平均月薪與家用揭曉
根據最新數據,2025年香港打工仔的月入中位數為港幣 23,000 元,相較前一年有約 4.5% 的增長;而在職管理層的中位月薪則達到 38,000 元,年增幅更達 8.6%。這反映了整體收入水平的微幅上升,也讓人不禁思考: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家用是否也應該「與時並進」?
答案是肯定的。根據調查顯示,受訪者每月平均給家用金額為港幣 5,000 元,這也被不少人視為2025年的「家用公價」,成為一個值得參考的基準。
年齡與責任感有關?長者給家用更為慷慨
從不同年齡層來看,給家用的金額其實差異頗大。年齡介乎 56 至 60 歲的受訪者,每月平均給出高達 10,000 元的家用,成為所有年齡組別中最慷慨的一群。其次為 61 歲或以上人士,每月亦有 9,000 元左右的貢獻,緊接著是 46 至 50 歲的群體,平均家用為 8,000 元。
這顯示出一個明確的趨勢:隨著年齡增長,收入穩定甚至步入財富累積期,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也逐漸增強,自然會願意提供更充裕的家用。
年輕人剛起步,家用金額略顯保守
與之相對的,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21 至 25 歲的受訪者,平均每月家用僅約 4,000 元,顯示出他們在薪資與支出之間仍在摸索平衡點。儘管金額較少,但能在剛起步階段仍願意撥出一部分收入給家中長輩,亦不失為一種孝心的體現。
子女給家用是責任還是負擔?父母內心其實很矛盾
雖然許多子女自覺應該給家用,但對於父母而言,接受這筆金錢往往也充滿糾結。一項針對退休父母的調查指出,儘管大部分父母都曾收過子女給的家用,甚至有高達七成三的受訪者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來源自子女,但內心卻不乏掙扎。
近四成父母坦言,向子女主動開口要家用是一件難堪的事,而即使對家用金額或頻率感到不滿,也往往選擇隱忍不言,深怕加重子女負擔。這種矛盾心態,讓家庭關係更顯微妙。
中位數 6,000 元作為參考線,給多給少看實力也看心意
如果你還在煩惱自己給家用是否合理,可以參考一個較具代表性的數字:每月 6,000 元。這是過往調查中,子女給家用的中位數。若你給的數字超過此金額,一般已屬於較為慷慨的範疇。
不過,家用並非比多比少,而是衡量自己能力後的一份心意。畢竟,每個家庭的開支狀況與彼此關係都不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能完全套用所有人。

(圖片來源:網路)
家用不是壓力,是一種情感的延續
如果你仍在猶豫家用該給多少,不妨以「5,000 元家用公價」作為參考,並根據自己的能力與家庭狀況作出調整。畢竟,在忙碌生活中,願意每月撥出一份心力支持家人,本身就值得肯定與尊敬。

(圖片來源:網路)